李渔相关论文
《闲情偶寄》是明末清初文人李渔撰写的一部“寓庄论于闲情”的随笔,共分词曲、演习、声容、居室、器玩、饮馔、种植、颐养等八部,......
1954年,由北京市京剧三团扮演的京剧《怜香伴》在京演出,这部作品是根据李渔《笠翁十种曲》的开篇传奇《怜香伴》改编而成的舞台戏......
《合影楼》完整构建了珍生与玉娟二人性心理从“初元之子母认同”至影恋的过程。人物语言和情诗唱和较好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在影恋......
《闲情偶寄》为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所作,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从剧本撰写到戏剧表演的一系列指导理论,这些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局限性......
《闲情偶寄》种植部中的花草书写是李渔格物和人格化的产物.“黄杨为木之君子,非稍能格物之笠翁,孰知之哉?”李渔自道格物说尽其秘......
南京作为十朝都会,许多文人都在此留下以旧居为代表的生活印记。这些建筑饱经岁月的洗礼,却在人们的追忆中反映出那时那刻的文化现......
目的提炼和解读《闲情偶寄》造物观中的"趣味"美学思想,探寻设计创新和当代生活理念的启示和方法。方法结合当前重视文化自信、......
翻开孙昌建老师这三本重读李渔的《闲情偶寄》,只觉得他是笔底开花,开出一朵朵硕大、缭绕、丰艳的花,但即便美态如此,它还是花,不是别的......
中国古代并无著作权一说,尤其是早期的重要经书,压根就没署名。诸子百家的著作倒是多以人名为书名,但它们多由弟子们集体创作,假托于诸......
如今明星走穴已司空见惯,但若说起“走穴”的祖师爷,则非明代戏剧家李渔莫属。他的横溢才华使历代文人仰慕,却也有人瞧不起他,比如同侪......
在南京居住过的文人墨客实在是数不胜数,历朝历代让人敬佩者也是目不暇接,其中多以士大夫之气节而名世,然而,要说多才多艺的有趣文人,却......
摘 要:在中国传统思想中,“情欲”一直都被置于“理志”的对立面看待,即所谓“重理而轻情”。然而在晚明世俗生活的潮流和心学的双重......
崇祯二年(1629年),李渔在扶父亲灵柩归葬之后,将自己的家室也迁回了兰溪。不久,当地疫病流行,先是李渔染病,接着妻子徐氏被传染。刚刚经历......
琉璃厂东街。 大栅栏地区作为古都北京城市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从村舍鸡鸣犬吠、河渠纵横,到商号银铺林立、酒肆堂馆遍地;从......
中国古典悲剧大都个体意识较弱,含蓄蕴藉、顺从忍耐成为其主要特征;在悲剧冲突方面,一般表现为善恶冲突,悲剧作品的主体是传统伦理造就......
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,形成于唐宋,盛行于明清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,也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。它具有生动......
摘 要: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、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。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,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。布莱希特......
《肉蒲团》是李渔文学家族中的一员,在中国古代艳情小说中颇为杰出,已被译成多国文字,在世界范围内流传。日本江户时代的文人冈岛冠山......
有关食家说“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”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,吃螃蟹俨然成了一件风雅的事。 常人看来,螃蟹的特征是多足横走,为横......
周末去市场买菜,看到有新鲜的竹笋卖了。装在箩筐里,还沾着新鲜的红泥土。嫩生生的,我挑了几只,还蛮贵。 “一只笋,一棵竹”。多年前......
以萝卜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,张大千有幅《杨花萝卜》,纸页用笔、象形、位置、赋彩,独具匠心:杨花萝卜左二相依,右二分开,两个正立,一个微侧......
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,素有“才子”之誉,世称李十郎。在养生方面,李渔的许多经验值得借鉴。 在李渔看来,养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......
李渔在他的《闲情偶寄》之“颐养部”中,对人体的情志活动、气机升降、脾胃运化等均有自成流派的理论。例如,在“止忧”一节中,对情绪......
李渔既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、文学家,又是卓有建树的美食家。他撰写的《闲情偶记》一书的饮馔部分,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饮食观......
北宋有一位大儒叫李觏,是盱江书院的创始人,一生著述不少。在他编写的《皇续稿序》中,这位读书人不无郁闷地留下这么一段记载:“庆历癸......
摘 要:芥子园作为李渔的园林代表作品,是他创作思想的映衬和造园艺术的呈现。本文从李渔的人生经历与戏曲文学创作的联系入手,研究其......